【正德心理】真正愛孩子是允許他快樂,而非完美
以前,我總是說:“別踩水,別踩水”,但是就像是一種強化一樣,孩子還是總去踩水。后來,用了心理學的“解決式”指令,不說不想讓對方做的事,而要說“想讓對方做的事”,就好像說“我不緊張”反而很緊張,而說“我很放松”就會好很多一樣,所以,后來再路過雨后的水坑,我改成跟孩子說說“繞過去繞過去”,果然,孩子就不知不覺的繞過去,不再踩水了。這真是個好辦法,推薦大家使用。
這位教授說的很有道理,“正面明確的說出期待”,的確是符合人類心理學研究成果的。如果以“不讓孩子踩水”為目的,這么做是很成功的。
只是,我想多問一句,我們研究“人類心理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
是了解人類心理的特點,從而幫助人類更多的享受到生而為人的樂趣,還是掌握人類心理的特點,從而實現控制,巧妙的剝奪孩子本該享受快樂的權利?
最讓我感到不寒而栗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:這種直接的“解決式”指令果真奏效,調皮蛋男孩的腦袋連一丁點兒促狹的意念都還來不及滋生,就像被催眠一樣,自動歸順于這干凈、利落的指令了。這一句“有水,就跨過去!”能有效遏止小男生天生的條件反射——看到水洼就要踩,而且要踩到水花四濺才夠爽!
既然踩水是小男生“天生”的愿望,既然踩到水花四濺能夠讓他感覺到無比快樂,到底為什么,需要去“催眠”他,讓他“連一丁點促狹的意念都來不及滋生”,就不由自主的聽從這個指令呢?
我仔細找遍全文,沒有一句提到不讓孩子踩水的理由究竟是什么。也許這位家長覺得根本不需要特別說明目的吧,家長按照自己的意愿管教孩子,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么?何須理由?
我也是一位媽媽,也有一個有著“具有雄性人類天生條件反射”的孩子,試著推己及人,我想,不讓孩子踩水,大概可能有以下幾個理由吧:
1, 怕孩子把衣服弄太濕,容易著涼。
2, 怕孩子把衣服弄臟,洗起來很麻煩。
3, 怕孩子把水減濺到路人身上。
一枚硬幣有兩個面,我們再來看看,這個“小男生天生的條件反射”能給讓孩子們得到什么:
探索世界
對于小一點的孩子來說??梢詭椭麄兞私獾剿且环N液體,水的形態可以被外力改變。水花會飛起最終落下,這是地球引力的結果。不同的施力會引發不同的水花效果,這是通過自己實踐體會到的真實感受。
伙伴關系
如果是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踩水,能夠在這個過程中,加強彼此的關系,通過游戲,增加社會化的人際交往能力。
親近自然
感受天然的樂趣,減少現代化電子產品使用時間,有助于減少“人造玩具”的負面影響。
好吧,我承認,以上都是我自己說的。其實讓孩子“踩水坑”,并沒有什么能夠讓孩子學到知識的“科學”依據。
可是,即使孩子從中無法學到任何一種知識和能力,僅僅是玩的開心,這難道就沒有價值了么?
"笑聲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營養”這句話,并不僅僅是人生哲學,它還有重要的生理依據。
僅僅讓孩子“傻樂”而沒有增加其他附加價值,我們能允許么?
從什么時候起,我們會功利到只有能學到東西的事情,才肯同意孩子去做呢?
開心這件事,對孩子只是踩水時候的“舉腳之勞”,對我們成人來說,幾乎是人生的終極意義。我們辛辛苦苦做了很多的努力,去上班,去賺錢,賺錢買LV,帶著LV去旅行,最終的目的,都是為了開心。
而做了這么多之后,我們收獲的開心,也只是微微一笑,卻很難聽到孩子踩水的時候發出的暢快的大笑聲。
當孩子能夠以他們自己的方式,以幾乎沒有成本的方式,享受到屬于他們自己的快樂,全身心的,投入的大笑,讓身體和心里都得到健康的成長的時候,作為“更具有智慧的,掌握更多心理學理論”的成人,我們到底為什么,不能允許他去聽從“天生條件反射”的召喚呢?
因為“著涼,衣服臟,惹路人不滿”么?
那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孩子玩水,同時避免這些結果出現呢:
比如,給孩子穿一件雨衣,一雙雨鞋?找一片人比較少的水洼讓孩子踩?我們會通過“改變環境”,也就是借助調整外界,而不是改變孩子的方式來解決。
如果還是擔心孩子的健康問題,禮貌問題,也可以和孩子好好談談,告訴他爸爸媽媽知道你很想玩水,但是我們有一些擔心,我們一起來找到一個讓你和爸爸媽媽都滿意的辦法來解決吧。
縮短時間,限制區域,等等。只要孩子的需求被理解,被看見,他會愿意配合家長滿足家長的需求,一起來找到解決辦法的。這些都比孩子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家長的心理學知識催眠,好太多了。
其實,我們都知道,“著涼,衣服臟,惹路人不滿”雖然是理由,但只是我們給自己找的理由。
真正的理由是:作為家長,我們認為控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。
而且,最重要的是——這是為了孩子好。
孩子們就這樣被催眠般,什么都來不及想,就順從了。
這到底是為了誰“好”?又“好”在哪里呢?
我相信想要讓孩子不踩水坑的家長,都是真心的愛孩子,愿意為孩子付出,大概不是真的會在意給孩子增加裝備的花費,或者多洗幾件衣服。這件事能給家長帶來的真正的“好”,也許其實是——控制孩子的快感,成就感。
也許你不是這樣的,但是,捫心自問,究竟是為了孩子“好”,還是為了自己“好”。
孩子小時候能不能買玩具,吃零食,上不上學習班,長大后能不能染頭發,跟誰談戀愛,什么時候生孩子……所有這些,我們想要開口之前,都不妨問問自己。真的愛一個人,就讓他快樂。
我們都曾經出于讓孩子“變得更好”的目的,希望孩子“繞開水坑”,雖然這是孩子“天生的條件反射”。
也許,我們最應該允許的,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,而不是完美的人。